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即将颁发的数字银行牌照
2020年1月7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公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申请截止,已收到21份数字银行牌照申请。其中包括7份全数字银行(DFB)牌照申请和14份数字批发银行(DWB)许可申请。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是新加坡的130中央银行9370和综合金融6165监管机构。作为中央银行,金管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监测与分析来促进非通胀的经济增长。它管理新加坡的汇率,官方外汇储备和银行部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务主管机构,金管局监管新加坡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财务顾问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
最新公告表示,21份申请中包括电子商务公司、科技企业、电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例如众筹平台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MAS将于2020年6月宣布成功申请者。成功申请者预计将于2021年中开展业务。然而以往等了很久没有等到。
在2020年4月7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将颁发城市国家的数字银行牌照的截止日期从之前的6月延长到了今年下半年。
MA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将使数字银行许可证申请人能够将其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管理新冠状病毒大流行对其业务的直接影响上。”
MAS继续补充说:“这也将使金管局将资源集中在确保货币和金融稳定上,并确保金融机构保持弹性,并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刻发挥其在支持企业和个人方面的作用。
据悉,申请人必须首先满足以下条件:商业过往记录,合适和合适的股东,董事和管理层,资本承诺,明确的价值主张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DFB许可证的申请人必须另外在新加坡定居,由新加坡人控制,总部位于新加坡。此外,还可能考究申请者的增长前景以及对新加坡的贡献,例如为新加坡带来的就业机会,对当地劳动力技能发展的承诺等。
因此,例如蚂蚁金服、小米或者Sea等申请数字银行牌照,主要还是对于东南亚市场及新业务的尝试。从2017年开始,出海也是诸多大厂的方向之一。但新加坡数字银行执照除了对于拥有金融业务的巨头来说,对于区块链企业可能更具吸引力。
在此前,新加坡已经开展了诸多金融科技的创新尝试,其中包含了数字货币、加密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底层实施。
据悉,申请人必须首先满足以下条件:商业过往记录,合适和合适的股东,董事和管理层,资本承诺,明确的价值主张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DFB许可证的申请人必须另外在新加坡定居,由新加坡人控制,总部位于新加坡。此外,还可能考究申请者的增长前景以及对新加坡的贡献,例如为新加坡带来的就业机会,对当地劳动力技能发展的承诺等。
申请流程和评估标准
申请流程和评估标准MAS将主要针对申请机构的以下几方面表现进行评估,包括:
1. 申请机构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能否结合创新技术使用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覆盖新加坡市场中服务不足的细分市场,使其与现有银行区别开来。 MAS还将考虑申请机构实施该提案的能力。
2. 能否管理审慎和可持续的数字银行业务,包括对银行业务主要风险的理解程度,监管合规和风险管理计划能力等。此外, MAS还将考虑申请机构股东的声誉、业绩记录、财务实力。
3. 增长前景和对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其他贡献,例如为新加坡带来的就业机会,对发展当地劳动力技能的承诺,以及新加坡机构的定位、总部将发挥的作用、区域业务扩张计划等等。
此外,完全数字银行申请机构总部必须位于新加坡,或新加坡方在合资企业中拥有控股权。MAS表示,数字银行牌照机制的目标是确保新加坡的银行业继续保持弹性、竞争力和活力,是新加坡各银行集团在MAS现有监管框架下创建的数字银行的有力补充
据《电商报》了解,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传统银行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继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正式颁发虚拟银行牌照之后,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各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虚拟银行的落地,此前新加坡邻国马来西亚也宣布,虚拟银行监管框架已经接近完成。
因此在2020年12月4日上午9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发表声明表示,在首轮数字银行牌照申请14家竞争者中,最终有4家突出重围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次的竞争中将授予最多二个全数字银行(DFB)还有最多三个数字批发银行(DWB)之前符合资格的申请共有14份。
最终的评判结果也将重点落于了一下几点:
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包含创新技术的使用
管理审慎和可持续的数字银行业务的能力以及新加坡金管局MAS已要求所有合格申请机构审查作为其财务预测基础的商业计划和假设。
包含资金来源,并对这些假设进行独立审查。
这些申请牌照的公司,个个实力强劲。如最近放出消息的字节跳动,不仅创造了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国民级爆款产品,而且一季度营收约400亿元,同比大增130%。其他参与牌照争夺的公司直接或间接牵涉到的企业包括腾讯、蚂蚁金服、小米集团、美团点评、滴滴出行、雷蛇等。这些公司最终将只有5家胜出,预计在2020年底前获得新加坡颁布的数字银行牌照。
如今,发生在新加坡的数字银行牌照争夺战,火爆程度像极了2018年的香港,当时共有29家机构递交了牌照申请,包括蚂蚁金服、小米、京东、携程、众安科技、平安壹账通等。最终,香港金管局在2019年发出了8张“虚拟银行”牌照。
互联网巨头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争抢数字银行牌照,从战略方面看,这两地都是金融科技高地。以香港为落脚点,可以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亚太地区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往来合作频繁,有利于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拓展业务并对外输出中国的先进技术。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数字经济时代已不可逆的趋势向我们走来,深刻变革着各行各业。尤其是这次疫情的爆发,加速推动了很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工厂、线上教育、直播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自然也需要数字银行提供全新模式的金融服务。
数字银行,是一个新词汇,未有明确的定义,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中国内地习惯称互联网银行,香港称虚拟银行,新加坡称数字银行。
对于虚拟银行,香港金管局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金管局相信虚拟银行的发展可推动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并能为银行客户提供新体验。此外,由于虚拟银行一般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当中包括中小型企业,因此有助促进普及金融
在技术的运用上,即便是微众银行这样走在创新前列的数字银行,对于区块链这样的技术也是非常谨慎,除了微粒贷,也并未有更多的区块链案例在银行业务之中应用的披露。同时,目前香港已经开业的两家虚拟银行——天星银行和众安银行,都没有提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只是用到了金融科技技术中的生物识别开户和大数据评估信贷风险。
即便如此,人类在迈向数字化迁徙之路上已经渐行渐远,相比现实世界走的比较谨慎的数字银行,在人类社会另一个维度中的数字银行反而走得更快,那就是DeFi。
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简称,它指的是基于区块链等开源技术对传统金融系统的协议、平台、应用程序和工具重构后的生态系统。从定义看,DeFi对标的传统金融,自然也包括银行业务。
DeFi是十分大胆的尝试。因为数字银行里流转的资产依然是由央行发行的货币,只不过是电子化形式。但是DeFi里流转的资产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区块链系统发行的Token,这些Token是可编程的,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控制资产的发行和流通。数字银行有着严格的KYC系统,上面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是需要监管机构批准之后用户满足一定的资金门槛才可以使用的。但是DeFi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账户,都可以自由地使用金融服务
DeFi借助区块链,允许人们在一个没有国际边界,没有身份差别,也没有金额差别的情况下,零门槛的方式参与到金融市场,享受金融服务的一种机制。
这种特性,吸引了数字世界的原生玩家和互联网巨头的注意。
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和新加坡,对数字银行的监管都是牌照制。不过,数字银行依赖金融科技,监管思路自然不能生搬传统监管思维。比如数字银行要远程开户,我国内地处于风险考虑,只允许开设Ⅱ类和Ⅲ户。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现在,精准识别率已经远超人类肉眼,所以具备放开Ⅰ类户的开立的条件。在经营上,由于监管限制,内地数字银行开展业务相比传统银行受限更多,不利于充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