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家医院被罚:虚构诊疗、冒名就医,医保“救命钱”也敢动?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可偏偏有人盯上这块“肥肉”!近日,北京市医保局一口气通报了7家定点医院的违规行为,直接中止医保服务协议6个月。这些医院到底干了什么?
虚构项目、伪造病历,花样百出
根据通报,被罚的7家医院“套路”各不相同。昌平汇仁医院、昌平博华京康医院、东芳茗中医医院被指虚构医疗服务项目,把没做的检查、没开的药写成“已实施”,以此套取医保基金。京大医院更离谱,不仅协助患者冒名就医,还把低价项目偷偷换成高价项目报销。城北龙城医院甚至伪造医学文书,密云京华中医医院则打着“中医治疗”旗号虚报项目。
最“猖狂”的当属骨卫士中西医结合医院。这家医院被查出协助他人冒名就医、虚开费用单据,甚至串通他人虚构医药服务项目,直接骗取医保基金。3名涉事医师符荣华、梁艳、梁俊红也被暂停医保服务资格半年。
处罚来了!4月30日起“断粮”半年
北京市医保局出手果断:7家医院自4月30日起被中止医保协议6个月。这意味着,参保人员若在这之后去这些医院看病,医保将不予报销。各区医保部门需提前通知患者,并协助解决就医问题。
有网友质疑:“罚半年是不是太轻了?”实际上,这类处罚直接影响医院生存——失去医保资质后,患者流失、收入骤降,对中小型医疗机构堪称“重拳”。
医保基金监管再亮剑
“这些案例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仍存侥幸心理。”北京市医保局强调,2024年启动的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将持续高压,要求全市医院引以为戒,严守医保红线。
近年来,北京已多次整治医保乱象。仅2024年专项检查就发现多起骗保行为,此次7家医院被罚再次释放信号:谁动医保基金,谁就要付出代价!
老百姓的钱袋子,谁来守?
医保基金关乎全民健康,但骗保手段却不断翻新。从伪造病历到串换项目,从冒名就医到虚构治疗,监管如何跟上“创意”?
专家建议,除了加大处罚力度,还需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诊疗行为,同时鼓励公众举报。毕竟,守护“救命钱”,不能只靠医保局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