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 95% 人口,至 2023 年底参保人数达 13.34 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医保参保 3.71 亿人,筹资按工资比例提取,2022 年基金收入 20793.3 亿元,人均筹资 5694 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 9.63 亿人,采取定额筹资,同年收入 10128.90 亿元,人均筹资 960 元。
在保障水平方面,医保患者住院报销比例逐步提升,门诊保障力度增强,保障范围持续拓展,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达 3088 种,众多新药、好药纳入报销。同时,基本医保 “杠杆” 作用凸显,支付方式改革进展显著,全国超九成统筹地区开展 DRG 和 DIP 付费;集中带量采购成效斐然,国家组织集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大幅降价,减负约 5000 亿元;还助力 “三医” 协同发展与治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务人员薪酬补偿机制。此外,我国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涵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也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从 2012 年 863 亿元增至 2022 年 869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26%,惠民保更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改革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基本医保制度分割与碎片化明显,城镇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在筹资、保障水平等方面差异大,各地医保水平也参差不齐,影响流动人口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筹资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居民医保等额缴费制有失公平,退休职工不缴费加重基金压力。保障水平虽有提高,但实际报销率仍有限,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兜底不足,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高于国际标准,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较高。基本医疗保险健康促进作用不足,资金难以购买预防性服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不充分,商业健康险规模有限、产品供需错配,慈善医疗未受重视。
为推动医保领域高质量发展,需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整合医保制度,可先在发达城市试点将职工与居民医保制度合并,提高资金统筹层次,做好医保制度衔接工作。二是完善筹资机制,建立健康税政策,如提高烟、酒、含糖饮料税等作为医保补助来源,同时改革居民医保缴费机制,使其更公平合理。三是优化医保目录与待遇设计,纳入更多预防保健服务,建立个人自付费用封顶机制,提升循证决策意识,利用卫生技术评估完善医保准入与目录调整,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数据库。四是深化支付与价格改革,引入按质量支付,试点按人头支付促进慢性病管理,扩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服务价格。五是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明确目标群体为中高收入阶层,开发特色产品,推进信息共享,完善监管与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通过这些举措,有望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