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0 日,多位中医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对 DeepSeek 开药方一事作出回应,认为虽然 DeepSeek 在辅助医疗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完全替代医生开具药方仍存在较大争议和风险,具体如下:
辨证用药有一定合理性: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肖庆龄在 DeepSeek 输入典型的风寒感冒症状信息后,DeepSeek 判断为 “风寒感冒” 并开出对应药方。肖庆龄认为其辨证基本准确,用药也基本可行,且其给出的如高血压、心悸患者慎用麻黄等提示很关键。
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验证:中医诊疗强调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DeepSeek 目前仅能执行 “问诊” 功能。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医师张伟指出,中医开药方需综合考虑患者精神状态、舌苔、脉象以及体质差异等多种因素,普通人描述症状时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可能导致 AI 匹配证型和药方出现偏差。同时,中药用量极为讲究,AI 目前还难以精准把握。
面对复杂病情适应性有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荣春认为,DeepSeek 在提供基础性建议,尤其对常见病辅助治疗方面有一定意义,但面对复杂病情和需要精细辨证的情况时,其适应性有限。此外,中医看病凭借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直觉,以及给予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 AI 目前无法模拟和替代的。
存在法律风险:目前中国尚未出台针对 AI 中医诊疗的专项法规,一旦因 DeepSeek 等 AI 误诊引发纠纷,用户可能面临举证难、追责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因此,使用 AI 开药方务必谨慎,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患者可能提供错误信息:患者缺乏专业知识,向 AI 提问时可能问错问题。比如畏寒有可能是寒症,也可能是热症假象,若患者因不了解病情提供错误信息,AI 据此开出的药方可能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无法提供个体化诊疗:在实际诊疗中,中医会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标准药方中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但 DeepSeek 只有问诊,对患者缺少整体认识,开出的药方是标准化的,而非个体化的。例如麻黄的用量,体质好和体质差的人以及有心脏病的人都有所不同。
儿童看病需慎重:对于一般的呼吸道感染,AI 基于大数据和检查报告给出的诊断和临床接近。但孩子病情变化快,有些症状家长不一定能注意到,用 AI 给孩子看病还是要慎重。